研究草书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史

时间:2011/11/27 10:13:25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yac8.com   阅读:2335   评论:0
内容摘要:草书作为一种字体,产生后不久,就在士人中间风行起来。赵壹的《非草书》描述了这种现象:“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rdquo...

草书作为一种字体,产生后不久,就在士人中间风行起来。赵壹的《非草书》描述了这种现象:“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可见,东汉末,文人们学习草书的狂热。到了魏晋,草书更为流行,成为士人书信中优先使用的字体。《淳化阁法帖》六、七、八三卷中,共刻王羲之150余帖,其中只有十几帖是行书,余下的都是草书。如果不习草书,那么研究王羲之几乎是不可能的!

书法文化博大精深,而草书尤其是其中深层次的东西。草书的欣赏与研究,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否则很难人门。然而,研究书法文化亦如览胜,人险入深者,方见奇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目前,把书法仅作为笔墨游戏,览其表象者居多。而极虑专精,心领神会,探讨其文化内涵,深究其本质与法度者少。

大量的古代文献是以草书或行草写成的,不识草书当然就无法研究。古代的书画作品,其款识、题记、诗文、跋尾往往也是草书,不能顺利地读下来,也就无法欣赏、研究这些艺术品。现在我们各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文字学课程是不讲草书的。造成了研究古典文学的研究生、美术史系的研究生,读不了古人手书的序、题、跋,要待他人作释文。这是否因为草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算不得正统文化?或日,旧时代的大学也不安排草书课嘛!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文字还没有简化,草书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草化的,一般还可以辨认。而简化字中新造的形声字如:优、胜、认、识、犹、邮等与草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以后将列专题说明);二是当时人们从小就写毛笔字,年岁稍大些就自然要接触到行草书。那时社会交往中使用草书的人还很多,耳濡目染,渐渐就能识草了。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了。所以草书作为必要的文化修养,应该在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适当安排一些课程,是很必要的。

书法文化要受到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心理的制约,又必然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心理。孙过庭《书谱》日:“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酶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明确地论述了时代与风俗对书法风格的影响。草书风格似乎更加敏感:汉代的古拙与质朴;东晋的妍媚与冷逸;盛唐的现实与豪放;明末的压抑与浪漫,无不在代表人物的草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以研究草书文化,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史是颇有裨益的。


标签:草书 文化发展史 
上一篇:探讨书法美学
下一篇:草书的意境美
王羲之 王献之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孟頫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怀素 张旭 褚遂良 李邕 赵佶 虞世南 王宠
唐寅 黄道周 邓石如 梁诗正 孙过庭 鲜于枢 文徵明 祝允明 董其昌 张瑞图 张即之 傅山 王铎 成亲王 何绍基 于右任 沈尹默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